徐光啟所說的,朱由檢之前也想到過,現(xiàn)在又經(jīng)對方這么一提醒,朱由檢再次意識到,或許打水井在山陜的效果,并不會像自己想的那么顯著。
見朱由檢到了臉色有些不好看,善于揣摩人心的溫體仁,起身道:“陛下,打水井在山陜有沒有效果,并不能只靠猜測,還需實地檢驗一番才是。”
“臣看不如讓科學(xué)院那邊,先打造一些那個什么打水井,再由工部派遣一些有經(jīng)驗的工匠,帶著水井去往山陜?!?/p>
對溫體仁的建議,朱由檢很是贊成。
“首輔所言,深得朕心。”
“王大伴,傳朕旨意,命科學(xué)院加緊打造一些水井,再選派一些經(jīng)驗豐富的工匠,即刻前往陜北。”
“臣遵旨?!?/p>
王承恩躬身領(lǐng)命。
朱由檢吩咐完后,又將目光看向了面前的幾位大臣。
“無論水井在山陜的效果是否顯著,但其確實能夠從地下,將水汲取上來,相比傳統(tǒng)的水井,要更加的省力、高效?!?/p>
“朕以為,這等利器……對,就是利器,需要盡快在大明鋪開?!?/p>
“這筆銀錢,該從哪里來?”
朱由檢將問題拋出來后,就靜靜的等著自己的這些肱骨回答。
幾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最后還是管理大明錢袋子的郭允厚,率先站了出來。
“陛下,臣以為,對山陜等一些受災(zāi)較嚴(yán)重的,可以由朝廷出錢,為百姓們打井,緩解旱情。”
“而在其他地方,朝廷則以成本價,出售被百姓。”
郭允厚說完,朱由檢笑道:“郭卿,朕可提醒你,如果要在山陜推廣的話,這可不是一筆小數(shù)?!?/p>
“據(jù)方以智估算,在京城打一口水井的成本,就要花費近二十枚銀元。”
“按照最新的黃冊統(tǒng)計,山陜兩地各縣人口,平均下來一般都在二十萬左右, 按照一百人一口水井算,一個縣也需要兩千口水井。”
“相比京城,陜西那地方想要打出水,水井的成本恐會翻倍,這就需要八萬枚銀元,這還不算工匠們的工錢?!?/p>
“單是延安府,就下轄三州十六縣,如此一算的話,光是延安府的銀錢……”
“陛下,這筆銀元戶部可以出,但不能全都都由戶部出?!?/p>
郭允厚額頭有些冒汗,趕緊出言打斷了朱由檢。
朱由檢順著他的視線,看向了工部的徐光啟,心里瞬間就明白了他的意思。
“郭卿的意思是,工部也要出錢?”
“陛下圣明!”
郭允厚躬身奉承道。
徐光啟聞言,當(dāng)即面色不善的看向郭允厚。
“郭部堂,你這是什么意思?自朝廷改革稅政以來,朝廷花費就全都由戶部統(tǒng)一支出,哪有工部出錢的道理?”
郭允厚不客氣的反駁道:“徐部堂,如果工部愿意將官營工坊,全都還給戶部的話,那這筆銀錢,戶部就全出了,怎么樣?”
朱由檢聽后,當(dāng)即眉頭一挑,好嘛,郭老摳在這里等著呢。
果然,徐光啟聽到郭允厚讓他交出官營工坊,當(dāng)即就不干了。
“郭部堂,官營工坊交由工部統(tǒng)一管理,這是陛下的意思,難道你要抗旨?”
郭允厚沒有一點讓步的意思,上前一步道:“徐部堂,郭某自是沒有抗旨的意思,你也不用給郭某扣帽子。”
“官營工坊每年刨去所有的成本,利潤在四百多萬枚銀元左右,這么大一筆錢留在工部作甚?”
徐光啟也吵出了真火,怒氣沖沖道:“工部需要興修水利,打造兵器,修繕……”
“行了,這些錢哪一筆不是戶部出的?”
郭允厚的嗓音也提高了幾分。
打斷了徐光啟的話,郭允厚對朱由檢躬身道:“陛下,山陜打井的費用,戶部可以出三成,另外七成需要工部拿出錢來?!?/p>
他早就對工部管理官營工坊不滿了,現(xiàn)在有機(jī)會從工部摳出錢來,他自是不會輕易放棄。
徐光啟被郭允厚氣的胸口劇烈起伏,怒聲道:“七成?不可能!”
“三成!工部最多出三成?!?/p>
徐光啟也知道,工部這次是真的要出血了,不然郭允厚是絕對不會松口的。
朱由檢就坐在那里,看著兩人爭吵,并沒有出言勸阻的意思。
郭允厚聽到徐光啟只愿意出三成,狠狠地一甩袍袖,不再搭理對方,轉(zhuǎn)而對朱由檢拱手道:“陛下,興修水利本就是工部的職責(zé),臣建議水井的費用,皆由工部支應(yīng)。”
“郭萬輿!”
徐光啟頓時氣結(jié)。
“徐部堂,戶部賑災(zāi)這沒有問題,但水利是不是你……”
“行了!你二人要在御前上演全武行嗎?”
溫體仁見兩人距離越來越近,大有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意思,當(dāng)即起身大聲呵斥道。
兩人雖都是正二品尚書,還都是閣臣,但畢竟溫體仁乃當(dāng)朝首輔,權(quán)威在那里,見他站出來,兩人也不好再繼續(xù)爭論下去了。
朱由檢心里有些失望,但卻不好表現(xiàn)出來,有些惋惜道:“好了,兩位卿家都是為了政務(wù),莫要傷了和氣?!?/p>
“朕看不如一家一半吧,朝廷在山陜兩地推廣壓水井的費用,由戶部個工部兩家共擔(dān)?!?/p>
兩人雖是有些不甘,但也只得躬身應(yīng)下。
解決了錢的事,接下來就是鐵的事兒了。
清了清嗓子,朱由檢再次開口道:“銀錢的事解決了,那諸卿就再議一議鐵的事兒吧?!?/p>
群臣皆是有些不解的看向朱由檢。
“隨著朝廷和民間對鋼鐵的需求量越來越多,現(xiàn)有的工坊,已經(jīng)難以填補(bǔ)這么大的空缺?!?/p>
“今兒個,宋應(yīng)星向朕建議,允許民間開設(shè)鋼鐵工坊,諸卿怎么看?”
這次先開口的是徐光啟,朱由檢的話音一落,徐光啟就起身道:“陛下,我大明對鐵并未施行專賣。”
“洪武后期,因官營鐵廠的產(chǎn)量超過實際所需,以至朝廷大量關(guān)閉官營鐵廠,使得民間出現(xiàn)大量私人鐵廠?!?/p>
“宋祭酒所說的允許民間開設(shè)鋼鐵工坊,應(yīng)該是說對民間敞開新式冶鐵技藝?!?/p>
“對此,臣并無意見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