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奉又道“永安王雖有大軍,但那卻不是他一個人的大軍,而是守衛(wèi)大雍、保護百姓的大軍。
“大軍之所以集中聽從永安王的調(diào)遣,是因為前朝叛軍作亂、大雍有危,永安王才不得不臨時擔當大任,領軍平叛。
“如此為國為民、慷慨大義,永安王是忠臣良將,是萬民典范。永安王忠義兩全,又豈會當個被天下人唾罵的逆賊反賊。且他又是朕的手足親弟,你們覺得他會做出弒君弒兄的謀逆之舉嗎?
“朕反正不相信他是那樣的人?!?/p>
百姓們都沉默了。
等沈奉走后,他們私下里又討論了起來。
持贊同觀點的百姓道:“我就說是這樣吧,永安王不會反的,皇上也十分信任永安王。”
反對觀點的百姓則道:“皇上還是太年輕太單純了,自古以來,為了那皇位而手足相殘、六親不認的比比皆是,皇上竟還相信手足親情?!?/p>
“只不過永安王一直給人的就是一種謙謙君子、與世無爭的印象,你們說他真能干出造反的事來嗎?”
“這個誰知道,人不可貌相?!?/p>
不過這段時間出城的百姓還是格外的多,但凡還有別的去處的人,都趕著出城去避一避風頭了。
這廂,沈知常還在行軍途中,沈奉對民說的那番話就傳到了他的耳朵里。
沈知常道:“我的這位皇兄,還是懂擺弄人心的?!?/p>
平安道:“他才是最會做戲。他這么一說,將他自己放在正義明理的一方,卻把王爺給高高架起了。到時候王爺若有任何舉動,那就會遭天下人譴責。”
他知道他家王爺最要面子,又想爭權(quán)奪利,又想要個好名聲。最好是那種既迫不得已、眾望所歸地登上大寶,又落得個歲月靜好、淡泊名利的形象。
所以皇帝那么說,就是故意想讓他家王爺難受的。
沈奉和沈知常這么多年兄弟,怎會不了解他,知道他就是愛裝。
所以沈奉先聲奪人,看看這永安王要怎么裝。
地方官員著急形勢,還有京中某些朝臣們亦快馬加鞭傳信到清云郡,均是力諫皇上,趁著永安王大軍尚未抵達清云郡之前,趕緊轉(zhuǎn)移離開清云郡,才是自保之策。
否則等大軍圍城,永安王真要有異心,到那時想走都走不了了。
只是沈奉不為所動。
徐來和周正伴君左右,徐來道:“皇上不慌不急,把這難題推給了永安王。永安王要是和皇上撕破了臉,皇上是萬萬容不得他的;可他要是不和皇上撕破臉,他一心所求的東西也不可能拱手送到他手上。除非他有絕對的勝算。”
但世事無絕對。
沈奉:“朕倒要看看,他這下一步棋打算怎么走?!?/p>
京畿軍行軍迅速,先一步抵達清云郡,把郡城圍守了起來。
永安王大軍還沒至,郡中氣氛就一下變得緊張凝重。
某日,黑壓壓的大軍終于抵達清云郡。
前方斥候來報沈知常:“啟稟王爺,清云郡此刻有五萬京畿重兵把守!”
永安王大軍是由各地駐軍組成,而率領各地駐軍的將軍們,早已陸陸續(xù)續(xù)地戰(zhàn)死沙場,而今基本都已經(jīng)換成了沈知常的人。
將軍道:“皇上嘴上說著相信王爺,可卻一邊調(diào)動京畿重軍來護駕,這分明是防著王爺!王爺,我們還要繼續(xù)往前,逼至清云郡城下嗎?”
沈知常卻道:“京畿軍已在城外駐扎,我們不好離得太近,此地視野開闊,原地安營扎寨。”
同時,沈知常安插在城中的眼線傳回消息:皇帝此刻坐守清云郡,城內(nèi)有數(shù)千禁衛(wèi)軍護駕,城外就只有五萬大軍守城,除此以外再無別的人馬。
將軍們不由蠢蠢欲動起來:“五萬兵馬,又豈是我們的對手。只要我們打過去,不出半月,定能攻破城門?!?/p>
“速戰(zhàn)速決才是上策,否則越拖只會夜長夢多。王爺當早做決斷才是!”
都已經(jīng)到這個地步了,眼看著勝利在望,誰又甘心在此半途而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