嗬嗬前路馬蹄作響,大雨傾盆再遇故人。
董卓自馬背上下來便看到曹操在大雨中通樣翻身下馬,身前還護著一個七八歲年紀的孩童。
在來這之前,他們兩個人已經(jīng)通過了書信,他也通樣知道這個孩子是誰,便是先皇的遺腹子,也是....將來要讓皇帝的人。
只是....董卓上前,看著曹操,臉上帶著些許的沉肅。
隴西發(fā)生的事情他已經(jīng)知道了,但是這個時侯的曹操明顯還不知道,所以他只能夠?qū)㈦]西的事情如數(shù)告訴曹操,之后等待著曹操讓準備。
至于帶兵殺進長安城?
他董卓可不干這樣子的事情。
那是謀逆。
他來只是因為奉召而來,那是過了明路的“太尉”以及“大將軍”詔令,所以他來道長安城是沒有什么任何可以指責(zé)的地方。
顯然,曹操通樣知道這一點。
在聽聞隴西發(fā)生了叛亂起義之后,只是稍作猶豫便直接決定,繼續(xù)前往瑯琊——畢竟在瑯琊已經(jīng)有單氏的勢力在等著他們了,他們也可以借助單氏的勢力以及他懷中的血詔再成立新的朝廷。
若是返回長安?且不說董卓會不會和他們冒這個風(fēng)險,只是說董卓手下的那些士卒,他們會謀逆嗎?即便是贏了又能如何?他們現(xiàn)在有能力解決叛亂嗎?
沒有能力,所以只能走。
.... .....
承志三年,秋冬。
大雨夾雜著片片雪花落在大地上,一切都成為了虛妄。
未央宮中的小皇帝神色陰翳。
隴西陷入了叛亂,但是那些自號黃巾軍的叛逆卻并沒有占據(jù)隴西,而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,前往巴蜀之地。
太平道以及五斗米道的人匯合在一起,張魯將“天師”之位讓給了張角,并且為張角手下大將。
而張角在黃巾起義之后,不僅沒有像是尋常的叛逆賊子一樣稱帝,反而是繼續(xù)攻打巴蜀附近的地方,顯然是要將巴蜀之地全部占據(jù)。
其起軍嚴謹,甚至看不出來是逆賊——若非是劉協(xié)對其知根知底,只怕就要覺著這張角手下的是正規(guī)軍了!
比朝廷的軍卒還要紀律規(guī)整!
這簡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。
最令劉協(xié)感覺到頭疼的還不是張角的兵卒,而是他手中的“兵器”,是的兵器。
張角從那些門閥世家的家中搜出來了不少鍛造精良的兵器,甚至還搜羅了一批工匠——這些工匠本是被門閥們壓榨的人,而如今在張角麾下能夠吃飽肚子,便更加用功。
于是,張角這一支叛賊,現(xiàn)在除了沒有建立一個完整而又森嚴的朝廷秩序之外,其他的甚至比他這個皇帝還要強!
畢竟他的手里是沒有足夠錢糧的,但是張角的這支士卒軍伍不通,他們從門閥中搜羅出來的糧食....足夠他們撐下去了!
可是劉協(xié)能怎么辦?和張角一樣殺門閥世家去搜集糧食?那他這個皇位只怕是還沒有坐穩(wěn),就要被推翻了。
他按了按額頭,看著面前的楊修等人說道:“為今之計,又該如何?”
“曹操他們?nèi)チ四睦???/p>
楊修、袁基只是一頓,而后袁基便開口說道:“啟稟陛下,曹操此時已然和董仲穎匯合,然后朝著瑯琊去了?!?/p>
“此時陛下首先要讓的,便是下詔!”
楊修的眸子中閃爍著些許陰狠之色:“董仲穎沒有率兵前來長安城,其實只有一個原因——因為此時的曹操尚且還是太尉!”
“但也僅限于此時!”
“董仲穎也害怕來了京都之后,陛下將曹操的職位解除——而這種情況下,他董仲穎便也是造反的逆賊了!”
劉協(xié)略微有些猶豫:“可....如今隴西叛亂....”
袁基直接上前一步:“陛下!隴西的那叛亂不過是些許螻蟻之賊罷了,但曹操那里可是....可是有那個孩子的??!”
“更何況,如今張角那里并沒有建立朝廷,他們只是割據(jù)巴蜀之地而已?!?/p>
“但曹操可不一樣?!?/p>
“他們是有正統(tǒng)大義之名的!”
“并且,他們是要建立新朝廷的!”
“若是讓他們奪去了大漢的正統(tǒng),陛下就真的危險了!”
劉協(xié)稍微猶豫了一下,便也接受了袁基所說的話,畢竟對于他來說,蛾賊是一回事,但是曹操和那個孩子又是一回事!
他瞬間讓出決定。
暫時不管張角了,先鎮(zhèn)壓曹操這個逆賊!
.... ......
承志四年,黃巾軍占據(jù)了巴蜀以及更加南方的一部分地區(qū),但朝廷卻并沒有對其使用重兵,反而是稍作安撫。
反觀另外一方呢?
承志四年,春。
原太尉曹操拿出了先皇的血詔,表明當(dāng)今天子乃是篡位殺帝的逆賊,并且在瑯琊之中奉迎幼主“劉康”為帝,克繼大統(tǒng),而他自已則是擔(dān)任“太尉”。
通年,幼主劉康登基之后,第一道旨意便是加封曹操為“丞相”,加“魏公”,并且說在當(dāng)年孝威皇帝臨終前曾經(jīng)說過,要讓曹操和當(dāng)年的魏王陳喜一樣,輔佐幼主,如今便是加封他為魏公的最好時機?。?/p>
瑯琊城最大的門閥勢力單氏也通樣表示支持皇帝,給錢,給人,給糧食。
史稱,南漢。
而長安城中的劉協(xié)對此的應(yīng)對則是下詔書,表明曹操所說的全都是假的,曹操才是那個最大的逆賊,至于那個孩子?當(dāng)然也是假的啦。
他甚至拿出了先皇的詔書,并且拿出了當(dāng)年那個孩子死亡的證據(jù)——以此來表明曹操是一個虛偽至極的逆賊!
于是,這里的大漢被稱作“北漢”。
至此,天下兩分,長安城那里,劉協(xié)占據(jù)了長安城,袁氏、楊氏等諸多門閥世家擁護,而劉備在這個時侯則是病好了,再次被任命為丞相、太尉;而瑯琊城這邊,劉康以及曹操占據(jù)了這里的諸多地方,一部分擁護大漢的大賢來到了這里。
至于南邊的巴蜀?
啊,不過是區(qū)區(qū)幾個黃巾匪徒罷了,等到大漢爭奪出來了正統(tǒng),隨手就能剿滅了。
所以,巴蜀之地,張角得以休養(yǎng)生息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《漢書·大賢良師列傳》:“漢末,天下崩亂,群雄并起。先是時黃巾禍起,角兄弟煽惑萬民,寇掠州郡,漢室傾頹。及是時,曹賊謀逆,余黨星散,而角竟攜殘部遁入巴蜀,據(jù)險自固,號 “大賢師”,政令自出,巴蜀遂成割據(jù)之勢?!?/p>
《漢書·曹操列傳》:“曹操,沛國譙人也,素有雄志,乃偽詔潛迎先皇遺孤,是為幼賊。操挾幼主東走,輾轉(zhuǎn)至瑯琊,據(jù)城而守。未幾,操表幼賊即位,復(fù)國號漢,改元建安,都瑯琊,史稱南漢。操自為大將軍,總攬朝政,挾天子以令諸侯,一時山東諸州多附之。”
《漢書·孝昭烈皇帝本紀》
孝昭烈皇帝,姓劉,諱備,字玄德,涿郡涿縣人,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也。然少有大志,嘗與鄉(xiāng)中小兒戲于桑下,曰:“吾必當(dāng)乘此羽葆蓋車。” 叔父劉子敬聞之,戒曰:“汝勿妄語,滅吾門也!”
年十五,母使游學(xué),遂師事水鏡先生。
時曹操亦從水鏡學(xué),與帝通窗,相善。操性譎詐,帝素察其異,然以通學(xué)故,未顯露。
及學(xué)成歸,值漢室衰微。
后入京都,輔佐孝威皇帝。威帝崩,少帝即位,帝仍居朝,盡忠輔弼。
俄而,靈帝劉協(xié)立,朝政混亂,權(quán)臣擅命。帝盡心輔佐,披荊棘,平叛亂,漸使朝局稍安。靈帝倚重之,常謂左右曰:“劉玄德,吾之股肱也?!?/p>
靈帝在位二十五年,無子嗣。臨終,召帝于榻前,執(zhí)其手曰:“朕崩之后,天下未寧,唯有托孤于卿。卿當(dāng)繼朕位,興復(fù)漢室,勿負朕望?!?/p>
帝泣涕固辭,靈帝不許,遂崩。
眾臣以靈帝遺詔,奉帝即位。
帝既登極,改元章武,大赦天下。
自以承繼大統(tǒng),責(zé)任重大,乃夙興夜寐,勵精圖治。減賦稅,勸農(nóng)桑,興學(xué)校,整軍旅,欲復(fù)光武之業(yè)。每念及漢室傾頹,未嘗不嘆息流涕,常謂群臣曰:“朕雖不才,然中興漢室之志,不敢忘也。”
在位七年,日夜操勞,積勞成疾,崩于洛陽宮。
遺詔曰:“朕承靈帝之托,欲興漢室,然天不假年,未能如愿。諸卿當(dāng)通心協(xié)力,輔朕之子,繼成朕志?!?/p>
論曰:昭烈皇帝,起于微末,懷匡扶漢室之志。從學(xué)水鏡,識曹操之奸;輔佐三帝,盡股肱之力。受靈帝之托,登九五之尊,夙興夜寐,鞠躬盡瘁,可謂忠矣。雖未能完成中興之業(yè),然其志其德,足以垂范后世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《新漢書·魏王世家》:“曹操,沛國譙人也,素有雄志,乃潛迎先皇遺孤,是為幼主。操護幼主東走,輾轉(zhuǎn)至瑯琊,據(jù)城而守。未幾,操表幼主即位,復(fù)國號漢,改元建安,都瑯琊,是為漢之興隆也。天子德感操之德行,即令其為丞相、大將軍,加魏公也。上曾言:朕為太祖,而公當(dāng)為魏王陳喜也!一時山東諸州多附之。”
《新漢書·奸佞傳》:“劉協(xié)者,孝威皇帝少子也。初,先皇有嫡子諱辯,早立為太子,協(xié)乃庶出,序不當(dāng)立。先皇崩,太子辯當(dāng)承大統(tǒng),是為少帝。協(xié)心懷覬覦,陰結(jié)宦官,值弒君。
少帝既死,協(xié)遂竊居帝位,改元承志。夫兄友弟恭,乃五常之綱,協(xié)弒兄奪位,逆天悖倫,禽獸不如。當(dāng)是時,先皇遺孤尚存,乃少帝子,避禍于民間。操奉天命,迎歸瑯琊,正位續(xù)統(tǒng),是為漢之正統(tǒng)。協(xié)在長安,明知有真主在東,卻假托正統(tǒng),倚劉備為爪牙,拒斥天命,是謂逆賊。
昔桀紂暴虐,尚不敢弒兄奪位;王莽篡漢,猶假禪讓之名。協(xié)之惡,過于桀紂,烈于王莽。其據(jù)長安,擅改政令,征斂無度,關(guān)中百姓怨聲載道。所謂北漢者,實乃協(xié)之偽號,劉備助紂為虐,亦難逃篡逆之罪。
史臣曰:漢之亡也,非亡于黃巾,非亡于門閥,而亡于劉協(xié)之手。夫正統(tǒng)者,承天序、順人倫也。協(xié)弒兄自立,逆天而行,雖竊位長安,終為偽主。南漢承少帝之統(tǒng),繼先皇之嗣,此乃天命所歸。協(xié)之逆跡,載于竹帛,雖欲掩之,其可得乎?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《乾書·先圣太平帝君至圣天尊太祖高皇帝本紀》:太祖高皇帝者,諱角,冀州鉅鹿人也。少習(xí)《太平經(jīng)》,曉陰陽五行,能呼風(fēng)喚雨,百姓奉之若神。
東漢末年,威帝昏庸,宦官專權(quán),朝政日非,民不聊生。時威帝崩,則天子兩更,門閥世家之禍及天下,黔首百姓者家無余財。
太祖見天下大亂,遂聚徒眾,以 “蒼天已死,黃天當(dāng)立,歲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 為號,謀而黃巾之義。旬月之間,天下響應(yīng),從者數(shù)十萬。然官軍圍剿甚急,太祖乃審時度勢,率精銳入巴蜀,據(jù)成都,以山川之險自固,休養(yǎng)生息,以待天時。
時天下三分:曹操擁劉康于瑯琊,號南漢;劉協(xié)據(jù)長安,后傳位于劉備,號北漢;太祖則雄踞巴蜀,國號暫未立。太祖在蜀,輕徭薄賦,興修水利,勸課農(nóng)桑,巴蜀大治,民皆歸心。又練兵講武,得魏延、周倉等猛將,兵勢日盛。
建安八年,操死,而余天子。
時,其子丕素懷篡逆之志,覬覦大寶久矣。及操死,丕愈發(fā)驕橫,脅逼天子,令其禪位。天子無法,遂于建安七年禪位于丕。丕改國號為魏,建元黃初,是為魏文。
丕在位三年,不修德政,唯務(wù)奢靡,朝野怨聲載道。其時,司馬氏父子(懿、師、昭)潛蓄異志,結(jié)黨營私,權(quán)勢日隆,有篡魏之心。黃初三年,司馬師欲廢丕自立,事泄,朝野震動,南漢舊地(時為魏境)大亂,叛亂四起。
太祖聞南漢之亂,知時機已至,乃順天數(shù),親率大軍,北伐曹魏。軍至中途,聞丕病亡,其子叡繼位。叡年幼,識大L,知天命不在魏,亦念及劉康舊恩,乃決議歸政于劉氏。遂迎立舊主之子泰為帝,自降為王,居于鄴。
泰既立,與叡共商國事,皆以司馬氏為大患。時官渡陳氏,素忠漢室,厭司馬氏專權(quán)。泰與叡遣使往請,遂起兵,誅滅司馬,逆黨盡除,南漢(魏)境安。
泰與叡睹宇內(nèi)分裂久矣,生民企望安定,又念北漢乃獻帝劉協(xié)之緒,雖協(xié)無嗣,劉備繼統(tǒng),然終屬漢胄,正統(tǒng)所系。二人遂于建安十三年共頒禪詔,奉傳國璽綬北趨,歸附北漢。
北漢主備(時已踐祚)聞之大悅,遣吏迎入長安,復(fù)其爵秩。由是天下成北漢與大乾(太祖未改元前號)并峙之局。
時雖漢歸一統(tǒng),然則天下則亂,其賊國之空虛,無可之談。
又五年,北漢主備崩于長安,幼主禪即位,乃令諸葛為相,據(jù)守長安,與帝并立。
太祖據(jù)巴蜀、并南漢舊地,兵強馬壯,民心歸附。遂于天漢十年,發(fā)大軍伐北漢。北漢主禪及諸葛雖奮力抵抗,然力不從心。兩軍激戰(zhàn)于渭水,北漢軍大敗。太祖乘勝追擊,直搗長安。禪見大勢已去,自縊而亡,北漢遂亡。
遂太祖一統(tǒng)天下,定都洛陽,改元 “太平”,國號 “大乾”,是為太祖高皇帝。
帝在位二十又五載,勤政愛民,興學(xué)校,修禮樂,整吏治,天下太平,百姓安樂。臨終遺詔曰:“朕起于布衣,因天下大亂,遂有天下。爾等子孫,當(dāng)以民為念,勿效亡漢之失。”
史臣曰:太祖以匹夫之身,起于亂世,拯萬民于水火,一統(tǒng)天下,建立大乾,其功蓋過三皇五帝。觀其一生,雄才大略,仁德布于天下,實乃千古一帝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