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若不是袁閣老的分析,臣還迷糊著?!?/p>
皇帝和畢自嚴的對話,讓孫承宗和袁可立兩人有些疑惑了。
看著兩人的疑惑,畢自嚴繼續(xù)道:“兩位閣老,我這一次巡視登萊、東江,還有一個秘密任務,那就是秘密進入朝鮮,面見朝鮮國王李倧。”
不待兩人追問,畢自嚴繼續(xù)道:“面見李倧,主要是試探朝鮮對大明、建奴、毛文龍的態(tài)度,
諸位知道,朝鮮乃我大明藩國,一直以來稱呼大明為宗主國,屬于同盟,
但最近數(shù)年,建奴攻占沈陽、遼陽等地,切斷了大明與朝鮮在陸路上的聯(lián)系,
大明羸弱,建奴屢次攻擊朝鮮,大明一直未給予援助。
去年建奴阿敏率大軍突襲朝鮮,攻克邊城義州、鐵山、定州,郭山,最終打到平壤,逼的朝鮮與建奴議和,
條件是朝鮮每年給建奴三千石糧食,開市中江,斷絕毛文龍的關系,
為了收復義州,朝鮮方面答應了,這一次戰(zhàn)亂稱之為丁卯胡亂。
臣這次去朝鮮見了朝鮮國王李倧和幾位大臣,朝鮮的態(tài)度極為曖昧,一方面向我大明稱臣,一方面又與后金修好。
而且,丁卯胡亂之中,駐扎在皮島的毛文龍只是稍作抵抗后,便放棄了鐵山,未曾給朝鮮鼎力相助,這就更加讓朝鮮方面不滿了?!?/p>
聽到這里,孫承宗和袁可立兩人眼中若有所思,結(jié)合皇帝剛剛對建奴撤退的設想,他們明白了皇帝的意圖。
如果建奴撤向朝鮮,明軍只能追擊,無法阻擋,以建奴的戰(zhàn)力,即便是戰(zhàn)敗了,也不是朝鮮能阻擋的,這和軍隊實力、朝鮮軍民的信心有很大的關系。
如果建奴和朝鮮同流合污,合兵抵抗,那明軍就沒法徹底滅絕建奴,
而建奴則借助朝鮮的地理優(yōu)勢,休養(yǎng)生息,東山再起,威脅就一直存在。
如果大明想徹底滅絕建奴,就必須要對建奴圍追堵截,追擊好辦,但怎么堵就取決于朝鮮方面、毛文龍。
明軍水師可以從登州出發(fā),用戰(zhàn)船抵達朝鮮東江沿岸進入朝鮮,在義州堵住建奴。
或者說,讓毛文龍的東江軍出擊。
問題是朝鮮讓不讓明軍登陸,借助義州阻擋,或者毛文龍聽不聽調(diào)令去攻擊建奴,以至于貽誤戰(zhàn)機。
更可怕的是,毛文龍會不會直接截斷明軍的陸路追擊。
一時間,東暖閣內(nèi),除了崇禎,三人都沉默了。
這幾乎是個無解的,調(diào)毛文龍回京或其他地方任職,那東江島的一切都將暴露,
各路御史、科、道彈劾之下,不殺他,那對整個大明的官場都是一個挑釁。
殺了他,東江島會不會暴動,都不好說。
不調(diào)走他,朝廷就無法徹底的掌控東江島,這對以后徹底滅殺建奴增加了一個不可控的因素。
等他們回過神來后,眼中瞬間被震驚填滿,尤其是孫承宗。
畢自嚴去登萊的時候,皇帝才剛剛登基,朝局還很是混亂,然后那個時候就已經(jīng)想到幾年的后這步棋了。
皇帝到底是哪來的自信?
不謀一域者,不足以謀全局,皇帝這‘棋’的簡直是駭人聽聞。
“臣以為,朝鮮方面倒沒多大關系,如果我們將蒙古諸部收服,大軍壓向沈陽,
有著丁卯胡亂這種奇恥大辱,朝鮮只要不傻就會倒向我們,
否則一旦和建奴同流合污,不等我們進攻,就可能被建奴鳩占鵲巢,現(xiàn)在唯一擔心的就是東江的毛文龍了?!?/p>
畢自嚴總結(jié)完后,繼續(xù)道:“臣以為袁閣老的提議可以試一試,分化東江,即便日后倒戈,也有一部分掌控在我們手中,不至于沒有防備!”
崇禎點了點頭,思索了片刻后,看著三人:“劉興祚和毛文龍的那些干兒子干孫子,朕會安排人去做,
至于補給和軍餉,即刻起不再受寧遠審查,改由戶部協(xié)同兵部審核,然后由登萊運出,
畢愛卿,你是戶部尚書,又去了東江島巡視,你來把控,既能滿足東江所需,又不能給他們儲備的機會,重在維持就行。
最后則是整頓登萊水師和海防衛(wèi)所了,登州東扼島夷,北控遼左,南通吳會,西冀燕云,艘運之所達,可以濟咽喉,
外抨朝遼,則為藩籬,內(nèi)障中原,又為門戶,為南北之門戶,尤為重要,事關朝廷戰(zhàn)略,登萊總兵諸位可有合適人選?”
聽著皇帝的問話,三人沉默了,均是很默契的沒有出聲。
這個戰(zhàn)略的布局,他們即便有合適的人選,也不能推薦。
他們一心為大明,但該避嫌的時候還是要避嫌,這是臣子之道。
等了一會兒后,崇禎只能淡淡道:“朕提個人吧,楊肇基,諸位覺得如何?”
“前三邊總督楊肇基?”
袁可立眼睛一亮:“臣以為可以,楊肇基是世襲,歷任征東平西防倭三鎮(zhèn)總兵,提任沂州衛(wèi)正指揮,經(jīng)屢次提升,任大同總兵。
在天啟二年,白蓮教造反,數(shù)支軍隊全軍覆沒,官軍無計可施時,楊肇基出任山東總兵,掛印征戰(zhàn),歷經(jīng)二十余戰(zhàn)后成功鎮(zhèn)壓白蓮教,……現(xiàn)在應該丁憂在家吧?!?/p>
“最關鍵的是,他曾經(jīng)擔任過在登萊總兵,雖然只有一個多月,但總比調(diào)一個不熟的人去要好,
且他現(xiàn)在在沂州城,離登州也近,臣以為楊肇基可行!”
孫承宗和袁可立對這位前三邊總督的履歷是信手拈來。
無論是戰(zhàn)功,還是家室、資歷,楊肇基都是最合適的人選。
楊肇基,這是錦衣衛(wèi)調(diào)查了整個大明后篩選出來的可以重用的文臣武將中的一位,這會兒終于用上了。
“既然三位都沒有意見,那就以原職啟復,去登州擔任登萊總兵,整頓登萊水師和海防衛(wèi)所,內(nèi)閣擬旨,今天送出去。
同時傳令給登萊巡撫孫國楨,全力配合楊肇基?!?/p>
“今日東暖閣內(nèi)的談話,事關未來是否能徹底滅殺建奴,要絕對保密!”
“臣等遵旨!”
三人行禮后,緩緩退出東暖閣。
崇禎也跟著走到了門口,朝著遠處招了招手:“大伴,傳李若漣來見朕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