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禎和群臣的心情是一樣,陽明先生提出的四點建議和后世的教育理念是不謀而合的。
第一點就是類似后世的幼兒園,什么文化基本都是不教授的,通過健康、語言、社會、科學(xué)和藝術(shù)等五個領(lǐng)域幫助幼兒學(xué)會按時作息,有規(guī)律地生活,形成良好的行為習(xí)慣和生活衛(wèi)生習(xí)慣。
第二三兩點就是后世的小學(xué)和初中了,量力而行這四個字,說起來簡單,但做起來那是難于登天。
你管的松了,家長說你不負責(zé),管的嚴了,家長說你體罰,傷及孩子自尊;
作業(yè)布置的多了,家長說你不顧孩子感受,做題家,布置的少了,家長說你敷衍;
一個班里五十人,有四十人都能按時做完的時候,那剩余的十個人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已的原因了,而不是責(zé)怪老師。
學(xué)校從老師要成績,家長從老師要孩子快樂生活、身心健康,量力而行那就是笑話了。
后世都做不到因材施教、量力而行,現(xiàn)在的這種情況怎么可能做到。
第四點就是高中的文理科以及大學(xué)的各專業(yè)了。
可以說這四點,已經(jīng)完全契合后世的教育了,崇禎可以直接拿過來就用。
“諸位愛卿,通過陽明先生的這份奏疏已經(jīng)知曉什么叫做因材施教了吧?”
群臣皆是點頭,但卻是滿滿的疑惑。
可皇帝并沒有給他們說話的機會,繼續(xù)道:“層級教育、因材施教都解釋過了,那朕就親自給諸位愛卿講講什么叫做多科并立!”
“多科并立咱們還是要回歸到科舉制上來,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并不是單單的進士一科,
而是有科目有秀才、明經(jīng)、俊士、進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、一史、三史、開元禮、道舉等等數(shù)十科,
因為秀才要求比較高,應(yīng)試的人很少,開科不久后就廢除了秀才一科,秀才也逐漸演化成了讀書人的統(tǒng)稱。
明法、明算、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,俊士等科不經(jīng)常舉行,所以慢慢的就只剩下了明經(jīng)、進士兩科。
到了宋朝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,取消詩賦、帖經(jīng)、墨義,專以經(jīng)義、論、策取士,明經(jīng)一科也開始不被重視,到了大明一朝,就只剩下了進士一科。
對于這些,諸位愛卿有疑問嗎?”
群臣皆是齊刷刷的搖頭,身為進士出身的他們對這點是再清楚不過了,他們已經(jīng)從皇帝的這段論述中明白了皇帝是多科并行的意思了。
果然,皇帝再次開口了:“朕所說的多科并立就是效仿唐初的科舉科目,在學(xué)校中立多個科目,解決陽明先生所提的第四點,根據(jù)孩子們的長處來培養(yǎng)。
多科并行發(fā)展,每個科目都有杰出的人才,達到百花齊放的目的,這就是朕所說的方法,多科并立這點,朕已經(jīng)解釋完了,諸位愛卿有疑問嗎?”
有嗎?
不僅有,而且還是大大的有。
“陛下,設(shè)立多個科目的意義在哪里呢?唐宋都取消了那就說明廢除的科目是沒有意義的!”
“陛下,設(shè)立多個科目也不是不行,但我們從哪里找那么多先生來教授?”
“陛下,學(xué)習(xí)完成之后,考完了他們用在哪里?”
“陛下,每科都有狀元、榜眼、探花,那這狀元也太不值錢了,每科難度都不同到時候最難的進士科估計都沒有人報名,反倒是明法、明算等科人就多了?!?/p>
“陛下,科舉選拔的是能辦事兒的人才,不是這些算學(xué)、道學(xué)、史學(xué)的人,他們能做什么?”
“陳大人,你這話我不敢茍同,你說道學(xué)史學(xué)沒用這點我認可,算學(xué)怎么就不行了,戶部、皇家銀行、百貨供銷社、互市、哪個部院不缺?”
“畢尚書這話我認同,不是不能用,就看怎么用,用在哪里了,道舉的可以用在僧錄司等宗教的衙門,知已知彼,更好管理。”
……
這個時候群臣也不管不顧了,你一嘴我一言的,整個皇極殿內(nèi)亂哄哄的。
層級教育他們沒法反駁,畢竟這個太容易操作了,大明現(xiàn)存的社學(xué)等稍作修改就行。
因材施教他們想反駁,但卻是不知道怎么反駁,畢竟這事兒是事在人為,可這多科并立那能反駁的理由就太多了。
只要多科并立不成立,那么層級教育、因材施教就沒法開展,這兩個沒法開展,那么廢除科舉就是笑話。
此時不反駁,更待何時?
對于群臣的反駁,崇禎也不出聲阻止,就這么靜靜的聽著,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。
可越是這種反常的舉動讓群臣心驚不已,反駁聲逐漸變小,直至消失,整個皇極殿再次陷入沉寂之中,群臣皆是低著頭,害怕皇帝逮著某個怒批。
見氣氛有些凝重,一直沒有出聲袁可立再次出班了:“陛下,恕臣等愚鈍,未能體會上意為陛下分憂,望陛下恕罪!”
“無妨!”
崇禎擺了擺手,這事兒以現(xiàn)在官員的思維能想不明白是正常,想明白且贊成了那才叫奇怪了。
所以生氣、震怒是完全沒有必要的。
“諸位愛卿剛剛的爭論中,朕都細細聽了,九成的都是反對的,但也還是有一些贊成的,諸如戶部的畢愛卿、工業(yè)研究院的徐愛卿等等。
朕的想法如同畢愛卿他們一樣,多科并立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唐朝,我們可以選擇適用的科目,諸如明算、明法、工業(yè)、農(nóng)業(yè)、商業(yè)、水利等等科目。
也不是說每科都有狀元、榜眼、探花,因為以后就沒有狀元這些了。”
說到這里,崇禎停住了,思索了幾息后起身走下平臺:“王承恩,抬幾塊木板過來,”
知曉皇帝的習(xí)慣,木板這東西兩側(cè)偏殿就悲了不少,只是十幾息的時間,四塊掛著宣紙的木板就抬了過來。
“朕給你們從頭到尾的梳理一遍?!?/p>
崇禎提筆蘸墨:“第一步,層級教學(xué),縣一級所屬的村鎮(zhèn),設(shè)立社學(xué),教授八到十二歲之間的孩童,以讀書識字、啟蒙明智為主。
具體有多少字朕不清楚,但以朕估算三千字就能看九成九的書籍了。
想要會讀、會寫、知曉其意以及啟蒙用的三字經(jīng)、千字文、百家姓等等,估計三年時間差不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