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是諸位皇子約定的期限。
他們只不過是在諸位皇子的期限之上做出了進一步的調(diào)整和安排。
九位皇子等于占據(jù)了九州之地。
而京師也是單獨算一州之地,等于十州。
只要諸位皇子不出意外的話,那五年后,必然是要超過交州當前這個水準的。
剩下的二十六州之地只需要有一半達到這個標準,武國的國力就可以沖擊當世第一。
武皇與滿朝文武之所以如此自信,是因為在年初時,交州近七成的官員都被調(diào)走了。
而這些官員現(xiàn)在都分布在各州之地,幾乎是都擔任著重要的角色。
武皇還有京師中的文臣們通過李道玄、程不庸、秦淮景等多位老將軍的描述和匯報得知,這些從交州調(diào)度出去的官員或許資歷不是很高,但他們治理當?shù)氐氖侄味际且坏纫坏某錾?/p>
且,他們所貫徹的治理方案說到底就是交州的這一套。
這無疑是給當?shù)氐陌l(fā)展省去了大量的摸索時間。
也正是因為如此,他們才有一定的把握說五年之后能開啟國戰(zhàn)。
只要當?shù)胤€(wěn)定,且都是按照交州這種模式發(fā)展,五年之后,武國國力至少都能翻兩倍。
或許,那時的武國沒有辦法同時鎮(zhèn)三國,但只要出其不意,先將其中一國打殘,甚至是滅掉,那就有足夠多的空閑去與另外兩國一戰(zhàn)。
也正是因為那次確定了接下來要走的路,上至武皇,下至文武百官,突然覺得肩上的擔子重了很多。
當天,武皇就召集他們開了一個初步的會議。
會議就是做模擬,模擬五年后的國戰(zhàn),首先要針對的是誰?
蒼國雖然是四大國中最弱的,但他們?nèi)司鶓?zhàn)士,且都是騎馬的行家,又是以游牧為主。
如果要先從蒼國下手,首先就要配合一支可以深入大漠的軍隊。
這支軍隊每人至少都是頂尖戰(zhàn)士的水準,其次,每個人至少要配備五匹優(yōu)良的戰(zhàn)馬進行更換;
其次,他們深入大漠需要有充足的糧草,或者是以戰(zhàn)養(yǎng)戰(zhàn)。
一旦發(fā)動戰(zhàn)爭,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(nèi)將蒼國的主力部隊擊潰。
一旦被大周或者幽國發(fā)現(xiàn),武國將會腹背受敵,同時承受大周和幽國的攻擊。
那時,武國將需要三面作戰(zhàn)。
雖然武國的諸位將軍們都不怕,但這顯然不是一個很理智的選擇。
經(jīng)過諸位將軍的推演,最終,這一套方案他們選擇放棄。
雖然諸位將軍都對自己的指揮很有自信,但自信并不等于自負,他們和蒼國戰(zhàn)斗這些年,又不是不清楚蒼國的優(yōu)劣勢。
蒼國人一旦意識到不可敵,一定會像是遛馬一樣的遛著他們,他們沒有把握在這方面勝過蒼國的軍隊。
因此只能作罷。
第二套方案,進攻幽國!
幽國到處都是寶地,但要想越過和武國邊境的天險,還是有些太難。
光是邊境那些地方的山林、瘴氣就足夠軍隊受的。
武國軍隊還沒有和幽國的軍隊碰上,就先折損了三四成,這還怎么打?
幽國地域狹長,加上民眾皆都擅長水性。
即便是武國軍隊平安的穿過山林、瘴氣地帶,幽國的軍隊早就已經(jīng)帶著人逃到海上去了。
在某種程度上來說,幽國邊境的叢林部落的戰(zhàn)斗力要比蒼國的草原部隊更難對付。
武國至少有一半的將軍都去攻打過幽國,雖然幽國也損失慘重,但武國自身也吃了大虧。
幽國就像是懷揣著巨大寶物的絕世美女,你想要一親芳澤,首先得將她面前的無數(shù)荊棘清理掉,否則你還沒碰到她,自己就先千瘡百孔了。
在一番商議和爭論后,武皇和諸位將軍最終表示攻打幽國的代價也太大了。
最重要的是還沒把幽國打下來,自己先損失了幾成,實在是有些不劃算。
幽國和蒼國不管是軍隊戰(zhàn)斗力還是國力的確都比第一第二的國家差得遠,但他們也有別人所沒有有的優(yōu)勢。
因此,武國諸位將軍盤算來盤算去,最終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要想國戰(zhàn)最快結(jié)束,似乎只有先攻打大周!
趙飛龍和李道玄其實在沒有開會之前,就已經(jīng)達成了一致。
如果武國要贏,只能優(yōu)先打大周。
往西,武國與大周的邊境幾乎是一馬平川。
這也是為何大周和大武經(jīng)常摩擦不斷的原因,雖然其中也有政治因素作祟,但更多的都是雙方上位者的縱容。
大周不想看到大武崛起,因此,時常挑釁出兵打壓大武,同時也是一種摸清楚大武軍事實力的一種方法。
大武需要大周這個強有力的對手來練兵,保持軍隊的進一步提升和融合。
雙方雖然誰都沒有交流,但都明白彼此的目的。
如果要開戰(zhàn),大周絕對是首選。
如果大武輸,將會賭上一切。
但如果大武贏了,那么一統(tǒng)不再是夢想。
“那就戰(zhàn)大周!”
程不庸這群人也都渴望和當前大陸最強大的國家碰一碰。
但實際情況就是,除了李道玄和趙飛龍在面對大周的時候占到便宜外,其余的老將軍們,都還差了一些。
倘若大周真的如此廢物,也定然不可能坐在第一的位置上一百多年。
何況大周這些年,軍事人才也是爭相涌現(xiàn)。
大周也并非只有拓跋艷孫這一位軍神。
拓跋艷孫的年紀已經(jīng)很大了,在等五年,他可能都已經(jīng)提不動刀,更可不能上戰(zhàn)場了。
但大武不同,老一輩的有李道玄,中一輩的有趙飛龍,年輕一輩的有趙靜云,這或許是為數(shù)不多的好消息。
在統(tǒng)一了戰(zhàn)略思想后,武國朝臣上下所有人,都將大周當成了第一戰(zhàn)的勁敵。
針對大周的部署也因此而展開。
兵馬未動糧草先行。
要想打仗沒有后顧之憂,糧草一定要準備充分。
“如果我們與大周開戰(zhàn),需要多少糧食?”武皇問道。
他自己其實也是領(lǐng)兵打仗的行家,當初奪嫡之爭爆發(fā),與諸位皇子決戰(zhàn),他也是領(lǐng)兵的一員。
戶部尚書范秋禮開始計算,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。
“如果需要進攻大周需要多少兵馬?”
“至少四十萬!”李道玄想也不想的開口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