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皇太后徹底被虞花凌堵住。
這么多年,她鮮少有啞口無言的時候。
她知道虞花凌武功厲害,腦子也厲害,但沒想到,這嘴皮子功夫也一樣厲害。三言兩語,占據(jù)了制高點(diǎn),且有理有據(jù),她若再反駁,這事兒今兒明擺著就談不成了。
她既已下定了決心,自然不能半途而廢,因此折戟。
只不過,對李安玉有私心,讓她不想被虞花凌這么快得逞,才一再拖延,沒想到,虞花凌連個拖延的工夫都不給她。
話里話外,堵的她既憋悶,又無話反駁。
她心里實(shí)在有氣,但又發(fā)作不得,繃著臉說:“若是圣旨今日給你,你何時將監(jiān)察司給哀家辦好?”
虞花凌眨眨眼睛,“太皇太后和陛下推舉臣,暗中扶持,順利的話,臣覺得,一年半載就夠了,不順利的話,三年五年,都有可能?!?/p>
太皇太后點(diǎn)頭,深吸一口氣,對皇帝道:“宣中書侍郎崔昭?!?/p>
元宏對外吩咐,“朱奉,宣中書侍郎崔昭。”
虞花凌露出笑容,“太皇太后果斷?!?/p>
太皇太后不想跟她說話,當(dāng)沒聽見。
虞花凌也不怕惹了她,總之,從今兒起,便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了。她坦然地坐著,等中書侍郎來,若是她沒記錯的話,這位崔昭,出自博陵崔氏,是她祖母的娘家侄孫,論姻親,是她的表兄。
與如今的崔尚書雖然同族,但不是一支,崔尚書出自清河崔氏。清河崔氏在當(dāng)朝發(fā)展的更好,博陵崔氏要遜清河崔氏一籌。
太皇太后宣他來,顯然是知道范陽盧氏和博陵崔氏的姻親關(guān)系,她祖母如今就在京中,她請的這道圣旨,由他起草,看在這層關(guān)系上,大約會順暢些。
博陵崔氏這一支,入朝者不多,他這位表兄,年紀(jì)輕輕,十分有才華,據(jù)傳身有隱疾,不近女色,曾經(jīng)被人下藥,也沒能成事,大約就是因為這樣,雖然長的好,但二十好幾了,沒姑娘家愿意嫁。
她不著調(diào)地想著,她擅醫(yī)術(shù),若是表兄今兒給面子,讓她請旨順利,她回頭私下里可以幫他看看隱疾。
又同時在心里打著草稿,想著屆時這位表兄來了,圣旨讓他如何按照她說的起草。最起碼,入贅二字,得表述清楚。
崔昭來的很快,給太皇太后和皇帝見禮后,多看了虞花凌一眼。
虞花凌心想這位表兄長的挺好看,大概是因為隱疾,哪怕出入皇宮,在太皇太后面前晃,也不遭太皇太后惦記,她笑著認(rèn)親,“二表兄?!?/p>
崔昭拱手,“縣主?!?,頓了一下,又補(bǔ)充,“九表妹?!?/p>
虞花凌笑開,“太皇太后和陛下召二表兄來,是起草我請旨賜婚的圣旨,李安玉說入贅給我,太皇太后和陛下已經(jīng)答應(yīng)了,勞煩二表兄開始吧!”
崔昭驚住。
太皇太后也驚了,“入贅給你?”
“是啊?!庇莼枧ゎ^,看向太皇太后,“昨兒馮女史跟您說的清楚,他自己說要入贅給我,您也說了,昨兒說的話都答應(yīng)我,您忘了嗎?”
太皇太后自然忘了,但此時也想起來了,一時噎住。
元宏也驚了,“這、李六公子當(dāng)真對縣主說要入贅?圣旨可不是兒戲,縣主三思。”
“萬公公和馮女史都在殿外,他們可以作證,他對我報恩的要求就是入贅,親口所說。陛下不信,可以喊他們進(jìn)來問問?!庇莼杩聪虻钔?。
元宏聞言覺得不必問了,她既然這樣說,肯定必有其事,他看向太皇太后。
崔昭也看著太皇太后。
身為世家中人,不同于尋常百姓,自然知道李安玉入京的各種內(nèi)情。正因為知道,他才震驚。
這位范陽盧氏的九表妹,他十五歲入朝那一年,聽說她離家了,自此七八年都杳無音信,卻在今年,拿著手書,經(jīng)過無數(shù)截殺,來到了京城。
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。
圣旨若是這么擬,他都不用想就知道,明兒的京城,一準(zhǔn)又炸開鍋。
虞花凌催促,“太皇太后,您說句話啊。”
太皇太后想拂袖就走,但面前這人實(shí)在是她難求的可用之人,她憋著氣,用極大的克制力,才沒黑著臉呵斥她,更沒走,而是一字一句地說:“是,哀家沒忘,就是朝事多,一時疏忽了?!?/p>
她吩咐崔昭,“照她說的,起草吧!”
崔昭壓下震驚,走到桌案前,拿起筆。
虞花凌不等他提筆,走到他身邊,不客氣地說著她的要求,“除了入贅,還要寫明這圣旨是寫給虞花凌和李安玉的。不要寫范陽盧氏和隴西李氏,與家里都沒什么干系。我只是我,他只是他?!?/p>
崔昭險些沒忍住問她這樣一道圣旨,不寫出身,將范陽盧氏和隴西李氏置于何地?但太皇太后和陛下就在面前聽著,都沒出聲,他默了默,便也將話吞了回去。
雖然不明白這九表妹是怎么從太皇太后手里要到了李安玉,基于太皇太后忍耐的表情也能看出來,她定是占上風(fēng)的那個。
他心里又驚又奇,等了一會兒,沒見太皇太后反對,他只能點(diǎn)頭。
賜婚的圣旨,他以前也起草過,無非是些夸獎的好話,他信手拈來。只不過,如今這道圣旨,特別些,要將婚嫁改寫為入贅。
他很快便寫好,見虞花凌歪著頭看,他一時怕她還有意見,沒拿給皇帝,先任由她過目。
虞花凌果然有意見,指著一處說:“我想了想,第二處李安玉名字這里,還是改為隴西李氏李六公子。而我這里,第二處明熙縣主這里,還是改為范陽盧氏盧九小姐最好。”
崔昭看著她,說不上是什么表情。
虞花凌對他一笑,“我仔細(xì)想想,覺得剛剛的想法不對。隴西李氏沒與他斷親,他就是李六公子,而我,雖隨師傅姓虞,但本姓盧,這一點(diǎn)也是躲不開,我終究是范陽盧氏的女兒,還是要寫明為好,免得他們都不知道是自家子孫,裝聾作啞不恭賀我們?!?/p>
崔昭:“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