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臣等遵旨!”
眾人齊刷刷回應后,分成了兩部分,袁可立一人方,其余眾人一方,戰(zhàn)意瞬間在小小的沙盤之上涌起。
袁可立深深的吸了口氣,朝著崇禎行禮之后,看著眾人沉聲道:“此次北討,我們不僅要覆滅建奴,順帶將左右橫跳的蒙古諸部給干掉,更是要將插手朝鮮的扶桑給干掉,
這是一個整體,要么不打,一旦開打了就不給他們任何退走的機會。
此戰(zhàn)錦州、鎮(zhèn)西堡、遼東半島、皮島四部人馬,人數(shù)約二十萬,皆是精銳、善戰(zhàn)之兵。
一旦開戰(zhàn),本閣會抽調宣府、薊州兩鎮(zhèn)部分兵力以及京營、禁軍、騰驤四衛(wèi)的部分兵力,總數(shù)應該在十萬左右,
加上趙率教的關寧鐵騎、方正化的河西鐵騎以及勇士營、御雷營等,會有十三萬兵力加入戰(zhàn)場,總計在三十三萬左右,這是大明北討的基本面。
記住了,這只是基本的,如果有需要,我們可以隨時再調動二十萬兵力,并且在半個月內達到戰(zhàn)場!”
袁可立對面的孫承宗聽完了袁可立的敘述后,沉思片刻后也開口介紹著建奴三方的情況。
“建奴現(xiàn)在滿漢蒙八旗兵在編加上各城兵力,總數(shù)大概在十一萬左右,滅國之戰(zhàn),估摸還能抽調七八萬可占壯丁,
蒙古諸部現(xiàn)存十二萬,滅族戰(zhàn)估計還能抽調十一二萬壯丁,但需要很長的時間集結和趕路,幾乎可以忽略,扶桑在朝鮮現(xiàn)在有五萬兵力,
三方勢力現(xiàn)存兵力二十六萬,其中騎兵在十五到二十萬之間,可支援兵員在七萬到二十萬之間,
如今五成兵力盤踞在朝鮮義州到平壤城,三成布置在鎮(zhèn)江城到遼陽一線,兩成在沈陽,這是三方勢力的基本情況!”
話音落下,一個個小旗子也插在了沙盤之上。
黃色旗幟代表大明,每一面小旗子上都寫著各部主將的姓,紅色旗幟代表建奴、白色旗幟代表扶桑,藍色旗幟代表蒙古諸部。
一時間,沙盤之上四色旗幟交輝相映,殺機四起,戰(zhàn)意彌漫。
“孫閣老,你方先開始吧!”
“好!”
孫承宗點了點頭,隨即轉過頭看著眾指揮使:“是不是很好奇,為什么是建奴一方先開始?”
不待眾人出聲,孫承宗繼續(xù)道:“第一,去年建奴攻擊江華島,然后血洗了江華島,我們潛伏在江華島的五十余名錦衣衛(wèi)盡數(shù)被殺,這是建奴的挑釁與警告,
也是告訴我們他已經做好了與我們一戰(zhàn)的準備,換句話說京城周邊到關寧防線已經遍布了建奴的密探,
我們大軍出擊,他們一定會知曉,那肯定會在我們未動之前先行動手,多人氣勢,
其次,此次北討建奴乃是無數(shù)將士、百姓期盼之事,陛下也要御駕親征,所以我們一定會先發(fā)一份討檄詔書,以正自身,以示國威,以振百姓!
除了以示國威外,還有最重要的一條,你們知道是什么嗎?”
一眾指揮使面露沉思之色,騰驤左衛(wèi)指揮使曹文詔輕聲道:“調動建奴三方兵力,使其集中。”
眾人又是一懵,這個結果與他們思考的有些相反。
打仗從來都是分而攻之,怎么現(xiàn)在反過來迫使敵人集中呢?
“回答正確!”
孫承宗看著曹文詔,面露贊許之色:“集中優(yōu)勢兵力打殲滅戰(zhàn)這是建奴的一貫戰(zhàn)法,在薩爾滸之戰(zhàn)中展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。
但這一次不一樣,我們的實力更是不同往日,目的更是純粹,直接覆滅建奴,在這種情況之下,基本就是首戰(zhàn)即決戰(zhàn),一戰(zhàn)定乾坤了,
雙方大量兵力集中,否則等待建奴的只有一點點的被蠶食掉,皇太極不蠢,就只能集中兵力,可這正是我們想要的?!?/p>
“孫閣老,我還是有些疑惑!”
禁軍九衛(wèi)的大興衛(wèi)指揮使閔清面帶疑惑之色:“建奴、蒙古都是騎兵居多,我們是步兵居多,兩軍對壘,我們明顯要吃虧了,這……”
“問的好,接下來對戰(zhàn),本閣會讓你們知道為什么!”
孫承宗神秘的一笑,并沒有立刻揭曉答案,繼而繼續(xù)看向沙盤:“若朝廷下發(fā)檄文,皇太極得知后,勢必讓朝鮮義州、平壤一帶兵力增援遼陽,
三四百里路,騎兵兩天時間足以,遠遠超出我們行軍的速度?!?/p>
“袁閣老,我會將數(shù)十萬兵力布置在新民、沈陽為一線,以及沈陽、石城、遼陽、鞍山、海州等城池堡壘,
將數(shù)十萬兵力沿著遼河沿岸的十余處渡口扎營,諸如興隆、小崗、道法、腰堡、官家、朱家房、西四等地?!?/p>
孫承宗一邊說著,一邊將一面面建奴、蒙古諸部的旗幟插在了一個個的渡口和遼河的淺灘處。
聽著孫承宗的描述和看著一面面的旗幟,眾人眼睛一亮。
“孫閣老,您防線布置的真不錯,遼河是東北最大的一條河流,平均寬度在一百到兩百米之間,水深在四到八米之間,中心處可能有二三十米深,
流經近三千里路,根本就無法繞過去。
想要渡過除了幾個重要渡口外,撘浮橋都不現(xiàn)實,可謂是天然屏障了?!?/p>
出聲的是曹文詔,未進京之前就在遼東參軍,對遼河的情況可謂隨手拈來了。
“兩條防線以沈陽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小寫的七字型,加上左側的大興安嶺余脈,剛好組成了一個門框,牢牢的將北討大軍攔在中間。”
“是呀,占據(jù)對方渡口,想要過河,只能強攻了。”
“以孫閣老的布置,沿河布置,每一處相距不過三十里地,以狼煙為號,騎兵支援速度極快,每攻擊一處,都相當于攻擊三處的敵人,壓力極大!”
“如此布放,既能減緩我們攻擊的鋒芒,還能消耗我們的實力、儲備!”
“即便失守,遼河之后還有渾河、太子河,兩河雖然不如遼河,但也是天然屏障,過了這三道河流,才正式攻打他們的城池?!?/p>
“久攻不下,必有失城,孫閣老的布防看似簡單,實則是返璞歸真了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