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善貸,應天府那邊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乾清宮大殿里,隆慶皇帝坐在御座上,有些奇怪的問話。
最近一段時間,他已經看到七八本彈劾海瑞的奏疏,所有上奏的科道言官眾口一詞,說海瑞昏聵,不適合繼續(xù)坐在現(xiàn)在的位置上。
舒化上了第二本彈劾奏疏,列舉了海瑞的仕途,特別是他在戶部的經歷,認為以他剛正不阿的作風,更加適合在南京總督糧儲。
總督糧儲,是專差御史名,置于南京,嘉靖以前以南京都察院都御史為之。嘉靖二十六年后以南京戶部和南京都察院官員領之。
雖然都有“總督”二字,但是總督南京糧草和那些節(jié)制一方,總領一方軍務的重臣還是相差很遠,簡稱自然也不能是總督,而是糧臺。
當然,因為中國自古到今對糧食的重視,所以這個職位也不能算差,但肯定沒法和應天巡撫相比。
魏廣德還沒開口,就聽到隆慶皇帝繼續(xù)說道:“海瑞才去應天半年,之前治理地方水患還是多有成效,南京亦有報功奏疏,怎么這么短的時間就大變樣,好似他在應天府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兒一樣,他得罪誰了?”
前面的話還算正常,但最后一句話卻讓魏廣德心里一驚,知道隆慶皇帝或許已經知道了,或許只是猜的,但他知道海瑞肯定是在南邊和人斗起來了。
海瑞在京城的名聲很好,魏廣德相信隆慶皇帝肯定知道。
雖然對他當年上《治安疏》一事到底是個什么態(tài)度還不確定,但畢竟時過境遷,想來即便有些不愉快也早就忘了。
現(xiàn)在他才是皇帝,掌握一個官員升遷貶黜大權,自然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。
皇帝,或許是不想看到他任命的官員被下面人聯(lián)手斗倒。
不過這話,難道不應該是對高拱說的嗎?
為什么會和自己說?
看似無心的一句話,卻在魏廣德心里泛起滔天巨浪,他不確定隆慶皇帝是否知道他們的算計。
只是皇帝問話,魏廣德也必須要回答的,于好在一切都只是在心里想,臉上并未有分毫顯露。
做了這么久的官,喜怒不形于色還是能做到的,于是強作鎮(zhèn)定說道:“陛下,據(jù)臣聽說,好像是海巡撫在應天十府推行一條鞭法后,許多之前失地百姓沐浴天恩,又因海青天之名,紛紛狀告地方豪強,想要拿回失地和身契?!?/p>
“他們是強取豪奪?”
隆慶皇帝又問道,語氣中沒有一點情緒。
“這個,據(jù)臣聽說,應該是你情我愿,只不過現(xiàn)在反悔了,但好像涉及面極廣,也不排除有人是被持強凌弱,強索去的田地?!?/p>
魏廣德也不知道徐家在松江府怎么搜刮的土地,但是想來其中除了為躲避賦役,要不乏被強要的土地。
比如徐家收到兩塊大地,之間連接的小塊田地,若田地主人不愿意投獻或者賣出,就不排除被強索。
不過從目前情況知道的就是,徐家在松江府及周邊擁有龐大田地是不爭的事實,來源也未必合法。
“是哪家的田地,居然能指使朕的科道為他們說話?!?/p>
隆慶皇帝顯然就是明知故問,因為他不經意間說話的語氣很是輕佻。
“據(jù)說是華亭縣徐家,也就是致仕老臣徐階徐閣老家族的田地?!?/p>
魏廣德回答道。
“這就難怪了,關于徐家的事兒,你知道多少,都給我說說,我很是好奇,外面都怎么傳的?!?/p>
于是,魏廣德就把最近京城流傳的消息一五一十說了一遍,他相信此事隆慶皇帝肯定是從廠衛(wèi)那里知道了情況,而召自己就是想確定真實性。
“徐家到底有幾萬畝還是十幾萬畝,亦或者傳說中二十多萬畝?”
隆慶皇帝顯然對這個數(shù)字極為敏感,田地投獻的事兒當初他也聽老師高拱說過,不過他并沒有當回事。
因為高拱告訴他的是,百姓擔心被過多攤派徭役,所以選擇向地方豪強投獻以換取庇護,有了這層關系,地方里長、甲長就不好胡亂攤派,實為鄉(xiāng)民自保的一種手段。
但是徐家若因此就可以聚斂十幾二十萬畝田地,那就不是小事兒了,可以想見其他沒有投獻的百姓又是過的什么生活。
因為這么多的田地,絕不可能是幾十上百家百姓的田地,而是成千上萬戶人家。
“臣不知?!?/p>
魏廣德低頭答道,徐家到底有多少田地,后世也沒有搞清楚,因為海瑞根本就沒有徹查。
而就現(xiàn)在,魏廣德當然不清楚,所有數(shù)字都是應天府衙門估測的,或者說民間傳言,當不得真。
“若徐階真有這么多田地,那天下間這樣的士紳大族還有多少,他們又擁有多少田地?”
隆慶皇帝卻是忽然說了句貌似不相關但又很相關的問題,顯然皇帝已經有了該有的思想,知道看問題不看對錯,而是先考慮天下,一切都是以天下穩(wěn)定放在第一位上。
“一條鞭法有利于百姓,不過卻會讓豪強害怕,難怪此法之前會數(shù)度更替,葛守禮會直言此法誤國,要求停罷。”
隆慶皇帝依舊好像是自言自語的說話,不過聽在魏廣德耳中,他已然明白隆慶皇帝的心思。
那就是求穩(wěn),他畢竟只是個守成的皇帝,而不是一個具有開拓進取心的皇帝。
應天府行一條鞭法都如此艱難,要真是全國范圍內推廣,還不知道會鬧出多大的事兒出來。
“江南適合,江北只能徐徐圖之。”
魏廣德把當初說過的話又說了一遍。
“江南江北有何不同?”
隆慶皇帝仿佛抓住了重點,追問道。
“江南手工業(yè)發(fā)達,失地農民多從事商品生產,而北方較弱,失地就如同失去根本,容易引發(fā)亂子.....”
魏廣德說到這里忽然一頓,因為他想到之前自己寫的一個章程,就是開礦那個。
魏廣德之前已經按照后世知道的模式寫了一份,不過送進宮里后隆慶皇帝一直都沒有明確的態(tài)度。
皇帝不提,他自然也不好問,就這么拖下來了。
“其實,陛下也不必因此就直接否定一條鞭法,須知百姓對于徭役是非常抵觸的,不是他們不愿意為國出力,而是徭役的一些制度過于苛刻,特別是對于長途跋涉的徭役,在他們看來幾乎就是要命的活計。
一條鞭法對于徭役運行百姓用銀錢抵役,地方上用錢就近雇傭力夫干活,百姓既不用擔心服徭役的危險,力夫也有了活計,是為一舉兩得?!?/p>
魏廣德接著說道。
“那為何北地,特別是山東等地,就曾因此法而發(fā)生民亂?”
隆慶皇帝做了這么多年皇帝,對朝政接觸多了,自然也知道狠多事兒,在魏廣德說出這話時馬上就反問道。
“山東民亂原因復雜,其中多有白蓮教徒興風作浪,并不代表北地百姓不支持一條鞭法?!?/p>
魏廣德答道,直接把官宦的鍋甩給白蓮教,而真實的原因其實是北地土地兼并更加厲害,百姓大多是佃戶,自己的土地很少。
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,如果讓百姓去服徭役,則自家的田地誰來種?
一條鞭法在北方實行,在百姓看來其實就是加稅,本來自己就不承擔徭役,那是自家老爺和官府溝通的事兒,結果現(xiàn)在直接要他們出錢,這還得了。
而且,這筆錢還不是小錢,想想雜稅數(shù)倍于正稅就能知道,地方官員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上下其手,賺得盆滿缽滿。
稍有人煽動,本就窮困的百姓就只能揭竿而起。
魏廣德現(xiàn)在的階級已經不同,自然不會站在百姓的角度。
即便有時候會為他們考慮,也是從維持社會穩(wěn)定的角度出發(fā)。
“其實百姓所求,不過是一日溫飽,有食物果腹,有衣服遮體,這是朝廷應該給他們的?!?/p>
魏廣德說到這里,偷眼看了看御座上的隆慶皇帝,見他微微點頭這才接著說道:“北方多礦,陛下可雇百姓開礦,給以銀錢購置衣物,滿足日常所需,則必不會發(fā)生民亂。
民亂這東西,往往是越窮困的地方越容易被人挑動,而且臣還有個想法,那就是一條鞭法實行后,徭役也變成了類似丁稅一樣的稅收。
以往征收丁稅按人口計征,但有地百姓還好說,無地百姓本就衣食無著,又哪來的銀錢交稅?
一條鞭法,其實就是把賦役合并、將田賦、徭役、雜役分攤在田畝上,役歸于地、量地計丁、計畝征收、折銀征收。
有地百姓按名下所有田地征稅,無地百姓就不用繳稅,是為有田產者多交,無田產者不交。
對這些無田產者,陛下就可以雇其為礦工,為陛下開礦,所賺銀錢也能滿足衣食所需,如此則天下太平?!?/p>
社會發(fā)展其實就是這樣,有地百姓就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過活,而無產者進廠打工,賺一日三餐所需。
至于什么鼓勵大工坊吸納閑散百姓,這些話其實都不用說,江南能夠維持穩(wěn)定就是因為有這些手工作坊存在,吸收大量無業(yè)百姓工作的緣故。
而北方,這樣的工坊就偏少,特別是山陜等地,這里也最終成為推翻大明王朝的根源地。
至于魏廣德所說的一條鞭法,其實已經把清朝的攤丁入畝給融合進去了。
只不過在大明朝所推行的一條鞭法,只考慮賦役合并分攤在田畝上,而并未調整丁稅的打算。
但是魏廣德知道,后世清朝的雍正皇帝是強行推廣了攤丁入畝、火耗歸公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這些改革。
火耗歸公在一條鞭法沒有出臺前,自然是不存在的,不過未來十幾二十年以后,問題才會逐漸顯露出來,至于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卻不在當今官員們的考慮中。
特別是后者,等于打破了他們苦心營造出來的清高之像。
何為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。
士紳該不該納糧,東西方觀點是不同的,雖然從最高統(tǒng)治者看來一致,但實際上卻是有很多的不同。
在東方,士紳們當然想偷漏稅,損公肥私,而且實實在在干出來了,是群體行為。
而在西方,雖然他們也想,但干不出來,或者說個別人干出來了,可是一旦被發(fā)現(xiàn)就要承受很嚴重的法律后果。
我魏廣德雖然對于當差納糧并不抵觸,可也是能拖延就拖延的想法,誰又會主動把口袋里的錢往外掏,那是傻子。
以后若是朝廷入不敷出嚴重,都要破產的程度,提出來也不算什么。
至于現(xiàn)在嘛,魏廣德還沒有要說的意思。
可是話到了這里,魏廣德忽然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,也算是因為說道攤丁入畝時順勢提出來的。
沒看到隆慶皇帝這會兒因為魏廣德提出的“攤丁入畝”已經在思索起其中的優(yōu)弊。
“陛下,當初太祖在位時,把各府縣賦役進行固定,設為永定之數(shù),但當時的情況是天下藩王不多,藩王所賜田畝也少,所以百姓能夠負擔得起。
而今中原各省,幾乎已經很難找到可以安置藩王的大府,時移世易?!?/p>
猛然間聽到魏廣德忽然又扯到宗室藩王上,隆慶皇帝收回思緒,雙眼看了過來。
“臣剛才所提,隨一條鞭法把丁稅也攤入田畝,實是為天下無產者考慮,本就衣食無著,如何供養(yǎng)朝廷。
按照太祖之策,各府縣將丁口盡數(shù)攤入田畝,一并征收,但臣還想說的是,何不趁此機會,將宗室賜田全部征稅?!?/p>
剛說到這里,魏廣德就敏銳的注意到隆慶皇帝嘴巴張開,似要說話,于是急忙加快語速搶先道:“不僅宗室,陛下的皇莊也繳稅。
此稅單獨編冊直入大內,而這部分收入,陛下可做為對宗室的饋贈,再分給宗藩末支?!?/p>
“呃......嗯?”
隆慶皇帝張口發(fā)聲,但不知為何卻忽然收聲,嘴里只發(fā)出怪異的腔調。
看看魏廣德,再低頭沉思片刻,再抬頭是似是已經明白其中原由。
“你是說收宗室稅,然后朕用這個稅補貼宗室祿米不足?”
“陛下圣明?!?/p>
魏廣德說道:“當初太祖分封諸藩是為了安定周邊,可是很快都變了。
如今的宗藩已經沒有護衛(wèi)朝廷的能力,反而不斷從朝廷吸血,但他們其實什么也沒做。
天下百姓有供養(yǎng)帝王的責任,難道宗藩就沒有,就因為他們是宗室嗎?
宗室本就享受百姓供養(yǎng),可他們也有責任供養(yǎng)帝王。
該收的稅要收,該送的也要送,不然時間長了他們就忘記還有陛下了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