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來也是滑稽,外姓人當(dāng)家主,無論當(dāng)?shù)枚嗝春?,都會引起部分家族成員的敵視,認為自家的事情輪不到別人來指手畫腳,本質(zhì)上還是爭權(quán)奪利。
不過當(dāng)這個外姓人是大掌教的時候,那就不一樣了,恨不得大掌教一直把這個家當(dāng)下去。因為大掌教帶來的利益更大,而且就算大掌教不當(dāng)家,還是得聽大掌教的,沒什么區(qū)別。
只可惜齊大真人沒有繼續(xù)做裴家當(dāng)家人。
道門有兩個齊家,一個是蜀州齊家,一個是齊大掌教的齊家,后者如今已經(jīng)名存實亡,核心成員只剩下齊大真人一人,前者正常發(fā)展,一直想跟齊大真人聯(lián)宗,可齊大真人不同意。
最終齊大真人選擇了姚家作為基本盤——這是從老祖母那里論起,而且齊大真人的確跟姚祖有些關(guān)系。
不過這并不影響裴家、齊家、陳家、周家與齊大真人的關(guān)系。
隨著金闕中樞議事召開,齊大真人圖窮匕見,開始發(fā)力,不算齊大真人本人,蘇副掌教、齊大真人、陳大真人、裴大真人、周大真人、姚大真人同聲響應(yīng),推舉龍大真人接任紫霄宮掌宮大真人。
甚至紫霄宮掌宮大真人本人也推薦了龍大真人,理由是龍大真人作為一位道門老前輩,有五高:德高、望高、功高、輩分高、修為高,讓她做太上議事第七人都有點委屈了,所以遍觀道門上下,僅就紫霄宮掌宮大真人這個職位而言,沒有人能與龍大真人相比。
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,反對的人也無法正面反對,只能說龍大真人還未回來,又或者說龍大真人長時間沒有擔(dān)任領(lǐng)導(dǎo)職務(wù),會不會不太適應(yīng)。
不過大掌教始終沒有表態(tài)。
大掌教是有私心的。
他最喜歡的是大兒子李元殊,最寄予厚望的也是大兒子李元殊,早早認定了李元殊才是自己的繼承人。
結(jié)果李元殊先一步死了,他卻靠著大兒子的死意外當(dāng)上了大掌教。
這讓大掌教認為他最對不起的人就是大兒子。
大掌教對長子的思念、偏愛、愧疚、意難平,讓他對長孫李青玄愛屋及烏,哪怕這個長孫并不讓他十分滿意,他還是堅持要把這個長孫扶上位,以此來告慰戰(zhàn)死的長子。
這次換屆,大掌教有意讓李青玄做北辰堂的掌堂真人。
北辰堂作為上三堂之一,自從齊大掌教改制之后,上三堂的掌堂真人就由平章大真人擔(dān)任,明顯高于其他下六堂。
以李青玄的資歷,現(xiàn)在就做平章大真人,多少有點勉強。不能說李青玄身無寸功,但是缺少決定性戰(zhàn)功,那就只能熬資歷。
說得不客氣點,當(dāng)年齊大掌教在成為大掌教之前都沒干過平章大真人,他最高就干到了掌堂,只是一個參知真人。
因為在當(dāng)時的人看來,七代大掌教最起碼還要干三十多年,齊大掌教根本不用急,可以慢慢升,結(jié)果是七代大掌教遇刺,兩位副掌教大真人先后發(fā)動叛亂,一番爭斗之后,齊大掌教直接從參知真人成為大掌教。
齊大掌教也覺得這樣很不對,所以金闕改制之后,明確規(guī)定大掌教必須出自平章大真人,也就是“三十六人團”。
當(dāng)然了,這多少有點自己上車之后就關(guān)門的意思。
大掌教不是不明白這一點,只是小兒子李元會的步步緊逼讓他不能再等了。這也是大掌教的困境,他不是一人乾綱獨斷的皇帝,不能想貶就貶,想拔擢就拔擢,大掌教也有敵人和反對者,需要這個兒子幫他遮風(fēng)擋雨。
兩人既是父子,也是君臣,還是盟友。
這種情況并不少見,比如玄圣晚年時的東皇,齊大掌教晚年時的齊大真人,兄弟不假,父女不假,可同時也是盟友,羽翼已豐,不是大掌教想怎么樣就怎么樣。
如果這些大掌教們強行廢長立幼,那么結(jié)果就是年長的廢掉了,年幼的扶不起來,最終別人撿便宜,自家輸個精光。
那些老臣們在老皇帝面前當(dāng)然恭順,可在新主面前就是另外一番面孔了,也只有東皇或齊大真人這種人才能壓得住滿座老朽。
雖然這兩人私德都不怎么樣,手段難免激進,但能力是有的,老臣們也是真怕他們。
同理,真把李元會廢了,把李家交到李青玄的手中,李青玄壓得住嗎?就算李青玄壓得住內(nèi)部,那么扛得住外部壓力嗎?
所以大掌教想的還是把家業(yè)先交到小兒子手中,再由小兒子傳給大孫子,等到小兒子離世的時候,大孫子也真正成長起來,這樣傳承有序,更為穩(wěn)妥。
如此一來,大掌教順?biāo)煨囊饬?,李元會顯然不樂意,他并不想當(dāng)一個過渡人物,憑什么呢?大哥還在是一個說法,可大哥到底是不在了,憑什么傳給李青玄這個侄子,他又不是沒兒子,就算沒兒子,還有女兒。
當(dāng)然了,如果讓李青霄來說句公道話,那么這個家干脆讓他來當(dāng),大家都姓李,誰當(dāng)不是當(dāng),你們父子叔侄也不必左右為難了,我來勉為其難。
齊大真人巧妙抓住了大掌教的心態(tài),表示可以支持李青玄上位,那么齊大真人要換取什么便不必多說。
如此一來,龍大真人的歸來已經(jīng)板上釘釘。
金闕大議正式召開之前,李青玄親自來到玄黃城,與裴難行見了一面。
李青玄代表了大掌教,裴難行代表了齊大真人。
在諸位大真人中,齊大掌教認為這位裴大真人最穩(wěn)妥,裴大真人辦事,她放心。
玉夫人也隨行其中,不過兩人中途鬧了點不愉快,別看李青玄為了玉夫人敢忤逆大掌教的意志,但他并非對道侶百依百順的性子,沒有數(shù)到三,只有李青玄說一不二,這也是老李家一貫的作風(fēng),吃軟不吃硬。
甚至從李青霄身上都能看出幾分端倪。
于是李青玄強令玉夫人留在玄黃城好好反省,不許去玉京。
玉夫人也是不得不從。
不從又怎么辦呢。
沒有自己打天下的本事,想要依靠別人,那就得低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