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從不懂,“這位姜解元,厲害在何處?”
這時,馬球場上的姜如初,正好開始第三場,場上數(shù)蹄奔騰,在與周靈的一個無聲對視之后。
她們再次進了一球,姜如初遙遙的看向場上亮出的這道對聯(lián)題,上聯(lián)是:一葉孤舟,坐了二三個騷客,啟用四槳五帆,經(jīng)過六灘七彎,歷盡八癲九簸,可嘆十分來遲。
而在上一題答完,到下一枚球進球門之間,這段時間內(nèi),已足夠她將答案揣在胸中。
姜如初毫不遲疑的揚聲道:“十年寒窗,進了九八家書院,拋卻七情六欲,苦讀五經(jīng)四書,考了三番四次,今日一定要中!”
下一瞬,場邊的侍人便拿起綠色的旗幟,使勁晃動。
綠色旗幟代表答對,加一籌。
“她的厲害,就在身邊的人進了幾球,她就能答出幾題,而且,從來沒有過錯漏.......”
但最讓吳斂感興趣的,還是她幾乎沒有過任何遲疑,而那進球的人也沒有過任何猶豫.......這意味著,她十分的胸有成竹,對自已的答案沒有任何的遲疑。
他緩緩收回視線,對即將到來的淘汰賽,充滿期待。
眼下已經(jīng)是積籌賽的后半場,他想要對上姜如初,大概是沒有機會了。
而這時的馬球場邊上,霍衍舟靜靜的注視著這一場馬球賽,在那女子每次開口答題的時候,他都在心中,同時答出。
令他意外的是,每一次,場上那人的答案幾乎都是與他相差無幾,同時答出........
霍衍舟盯著那在場上飛舞的身影,臉上的神情只剩平靜,是那種多年預料最后不出左右的平靜。
四年過去,當年院試的慶宴上,這個女子拿下小三元,平靜又漠然的站在他的身側(cè)的時候,他就似乎早有預感,以后總有真正遇上她的那一日。
如今,她的確如他預想般的,長成一個強大的對手。
正這時,身后的人群里,左世才終于從國子監(jiān)大門口回來,一眼尋到霍衍舟的身影后,便毫不遲疑的走過來。
“若采兄,你的家書.......”
霍衍舟正沉浸在場上的思緒被打斷,聞聲回頭,漠然的視線在看到眼前這封家書上的朱砂蠟封時,倏地一怔。
他皺眉抬頭:“.......阿良呢?”
左世才的身后空無一人,他垂著眼眸解釋道:“阿良在門口等了快一個早上,我讓他先回去了?!?/p>
作為霍家的家生子,阿良絕對深知這封家書的重要程度,既能在門口等上這么久,應該不會不知道一定要親手將這封信交到主子的手上。
霍衍舟淡淡的看了眼前人一眼,并未繼續(xù)追問,因為顯然,眼下是面前的這封家書更為重要。
他就在這大庭廣眾之下,周圍的喧囂之中,抬手一拆,若無其事的打開了這封千里之外的重要家書,一目十行的讀了下去......
書信里只說了一件事:霍氏與姜氏,曾有一段指腹為婚的婚約。
但僅是這一件事,也足以讓霍衍舟神情一震。
愈看下去,他的眉頭便皺得愈發(fā)的緊,顯然霍老的這封家書,實在出乎他的意料.......
從霍大夫人口中說出來的“事實”,雖不至于再胡說,但從她的角度,她自然說得是對她自已有利的,但凡有過錯的地方,她都有充足的理由,或者一語帶過。
但霍老也并不是傻子,在當夜里就心緒復雜的上門拜訪姜夫人,也就是如今登糕鋪的姜掌柜,聽到了另一個版本的一樁舊事。
兩位夫人各執(zhí)一詞,但只需挑撿出其中相同的部分,在同族中一些當年知情些許的老人打聽一番,就能將這件事的來龍去脈,了解個七七八八。
終于知曉這樁婚事的霍老,既驚喜又失落。
驚喜的是,原來他最看好的兩個年輕人,原本在娘胎里的時候,就該是一對,是如此的天造地設。
失落的是,他竟是在這個時候.......這個所有一切都塵埃落定,再無一絲可能的時候,才知曉這樣大的事。
霍老已經(jīng)明白,他知道得太晚了。
霍大夫人甚至在坦白時,也依然不覺得自已有什么不對,“這婚可并不是本夫人不認,是她們姜氏自已等不及,主動上門退的婚?!?/p>
“那姜氏女退婚時還厚著臉皮要了銀錢,走時喜笑顏開的,可見人家也歡喜這銀錢,遠超這樁婚事.......”
霍老背對著她一言不發(fā),一眼也不想看她,對她說的這些話,也置若罔聞,一句也不想再聽。
只是深深的嘆了一口氣,在旁人看來,他們霍氏嘴上的確沒說不認,可多年對這樁婚事不提不問,甚至與姜氏也斷絕來往,與不認也并無二致。
但凡是個要臉面的人,都能體會到這份難堪,更別說對方還是嫁女,若是再不知情識趣的主動知難而退,怕是連最后一點體面都沒了。
聽聞是姜如初那個孩子當時自已親自上門退的婚,霍老的背影里盡是蕭索,神情里都是感慨之色。
當時她及笄了嗎?應當還在為那時的困境迷茫吧......
可這個孩子溫和又有魄力,敢親自上門為自已退婚,還要銀錢買斷......此舉明顯就是想要徹底斷干凈。定然是對霍氏失望至極,才會如此決絕。
可去年她在返鄉(xiāng)時,看到他這個霍氏長輩,那個孩子眼中并無一絲怨懟,若不是現(xiàn)下知曉了這件事,霍老完全想不到,她還曾受了霍氏如此大的委屈.......
這個老人不明白,喃喃不解道:
“姜氏即使落魄,但這樁婚事既是你親自指腹為婚,更是你自已親口與自已的先生定下的,要結(jié)兩姓之好。”
為報教養(yǎng)之恩,迎已故先生的孫女進門,明明就是一段佳話,世人皆要稱贊的佳話,可偏偏.......
“霍氏若體面大方的上門迎娶,何至于兩家如今局面,我霍氏也能得個高風亮節(jié)、重諾守信的好名聲!”
如此行徑,實乃見風使舵的小人之舉,他們霍氏百年家族傳承至此,何以如此勢利?
難怪之前那位姜夫人對他送上門的年節(jié)禮,不冷不熱,在他數(shù)次提及兩個孩子的時候,也有意無意打斷......
原來如此,原來如此!